绿证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对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绿证核发全覆盖工作,做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以下简称分布式项目)绿证核发,结合浙江、河南、广东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由我国牵头制定的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近日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光伏直流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为分布式光伏开发与新型配电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全球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光伏产品碳足迹正逐渐成为衡量产业低碳水平的核心指标,影响着全球光伏贸易、市场准入及国际合作。近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通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及专家共同参与策划的国际光伏领域首个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光伏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第1部分:光伏组件》(IEC 63667—1)成功立项。该标准立项将对全球光伏产业统一碳规则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企业方对此又有何看法?
光伏呈现增长态势,是广东助力“双碳”的一个缩影。2025年1-6月,广东绿电交易电量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2%。自2021年6月广东开展绿电交易试点以来,绿色环境属性交易价格降至6.7厘/千瓦时,意味着用户可用更低成本购买绿电,为全省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迫在眉睫,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已成共识,氢能逐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支柱之一。业界人士认为,面对氢能产业化的规则缺失、成本挑战与技术瓶颈等问题,唯有各国携手合作、共享经验、优化布局,才能加速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进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根据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有关安排,现将2025年、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从《通知》部署的8方面重点任务来看,对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带来积极影响。”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已成为“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建设零碳园区可实现新能源的就近就地消纳。
今天(7月9日),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大型水电站青海玛尔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20.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4万吨。
7月8日,我国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在内蒙古赤峰正式投产,项目一期年产32万吨绿色合成氨,标志着我国绿色氢氨产业从示范探索迈入规模化商业运营的新阶段。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获悉,近日,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管道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示范工程内蒙古段正式获批。